配资具体流程
近日,广东乡村歌手大赛半决赛在汕尾陆河激情开唱,聚光灯下的飞出的音符也唤醒了这片土地的乐魂。陆河县,坐落于粤东沿海与兴梅山区的交汇处,它不仅是“中国青梅之乡”,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客家文化博物馆。在这片土地上,群山犹如坚实的脊梁,河流如同奔腾的血脉,而那些穿越时空、千古流传的陆河民歌,正是这片土地最富深情的独白。
千年的诗篇:响彻岭南山水的陆河山歌
行在粤东乡野,高扬绵长的陆河山歌常穿透云雾,在山谷间激起悠远的回响。
陆河山歌的种子,早在一千多年前便已埋下。当客家先民背负着中原故土的文化记忆,南迁至这片岭岗山坳,同时也将中原山歌的骨架与岭南风情的血肉相融,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陆河山歌。如融入新时代教育的创新山歌《永远的月光光》,它最初的雏形就是先民们眺望远方时的一缕思乡愁绪。一首首山歌,共同沉淀出一部有声无形的移民史与开拓史。

《永远的月光光》展演现场。图源:文明陆河
山野的诗学:七言四句里的生活万象
陆河山歌是声音的艺术,更是语言的艺术。它恪守着严谨的七言句式,讲究一、二、四句同韵,结构工整如格律诗。如山歌《望月》中唱道:“约郎月到月出时,等郎等到月斜西。莫非山低月出早,郎处山高月出迟。”它汲取了古典诗词的形制之美,四句的尾字“时”、“西”、“早”、“迟”在古韵中又构成通韵,听之自然流畅。
然而,它的表现手法却灵活生动,继承和发扬了“赋、比、兴”。“入山看见藤缠树,出山看见树缠藤。”“郎有心来妹有心,铁尺磨成绣花针。”山间常见的藤树相绕,成了生死相依的爱情象征;铁尺磨针的意象,道出了情比金坚的誓言。灵活的艺术手法与情歌相结合,便开出了陆河民歌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一朵,直白而炽热地展现了客家人对自由爱情的深情追求。为使歌曲的情感内涵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,可采用独唱或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。

表现形式多样的陆河山歌。图源:汕尾档案方志
声音的画卷:高扬绵长的多样腔调
若说歌词是山歌的筋骨,那么唱腔便是其灵魂。陆河山歌继承了兴梅地区“五句板”的传统,音乐个性极为鲜明:音区高,音域却相对较窄,以旋律的级进为主,偶尔辅以跳进,带着农耕文明特有的土壤气息。
其节奏则自由多变,随情而动,歌者可以根据歌词内容与当下心境来调整腔调。正因如此,陆河山歌拥有多达三四十种不同的腔调,这些腔调如不同的画笔,勾勒出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的万千情致。
陈菊芬的《劝世歌》:“竹板一打闹洋洋 五尺六尺丈一长,唔唱征东薛仁贵 唔唱山伯祝九娘 劝世歌子唱分详,劝世歌子唱分详 儿女就爱奉爷娘…”就大量使用了传统山歌“以级进为主、跳进为辅”的手法,音程跨度小,旋律线条平滑、婉转,非常贴合“劝世”的主题,营造出一种循循善诱、心平气和的氛围。
传承与创新:非遗名录下的活态传承
2011年,客家山歌(陆河山歌)被正式列入汕尾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不仅仅是一纸名分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
客家山歌(陆河山歌)专题推介讲座。图源:汕尾民盟
如今,在陆河的各个乡镇村落,依然能找到传唱山歌的老艺人。他们是山歌的“活化石”,也是文化的“守护神”。
而新时代的陆河山歌,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。它从山野走上了现代化的舞台,年轻一代音乐人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,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更为它提供了绽放独特魅力的平台。
南万吉象歌:传承七百年的祥瑞之舞
与客家山歌并蒂绽放的,还有起源于南宋的南万吉象歌。这项市级非遗背后,藏着客家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。清代瘟疫传说中,吉象成为消灾的祥瑞,民众便创造性地以竹架布皮制作象形道具,由挑花篮者、锣鼓队与撑象队共同构成演出队伍,在村落的禾坪上绕行对唱。
其最令人惊叹的特质,在于它的“活态性”——歌词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随着时代不断生长、更新。“三个代表”、“乡村振兴”等新词汇,被巧妙地融入吉象歌的唱词之中,民众鲜活的生活情形和真挚的时代情怀都被艺术地定格下来。这种跨越时空依然跃动的生命力,正是陆河民歌最动人的特质。
历经清代鼎盛,穿越近代沧桑,南万吉象歌顽强地存续下来。2006年,它成功入选汕尾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标志着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官方与社会的正式认可。

南万吉象歌。图源:汕尾档案方志
在浸润着青梅芳香的微风中,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奏响了许多新农人的澎湃乐章。然而,当我们凝神倾听,空气中也回荡着陆河山歌的悠扬旋律,这是刻在客家人血脉里的文化密码,是延绵在岭南山水间的情感地图。
撰文:陈相成 实习生沙灿
来源:南方农村报配资具体流程
镕盛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